科普课堂

警察(公安)博物馆与公共关系

时间:2023-10-05 01:30  作者:创始人  点击:[10]0


作为警察历史和岁月的凝结,警察(公安)博物馆是警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警察(公安)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研究和宣传代表警察文化遗产的警务场所,是为警察机关和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的公安文化机构。满足警察和公众的需要是警察(公安)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生命所系,也是警察(公安)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警察服务、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发挥警察(公安)博物馆资警育人的指导作用,正是警察(公安)博物馆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的直接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警察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作为警察文化的重要载体的警察(公安)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国内首座公安主题博物馆——上海公安博物馆诞生以来,全国各地相应建起了230余家警察博物馆(含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展览馆、陈列馆等)。警察(公安)博物馆的出现虽然时间不长,但在保护警史文物资料,弘扬警察文化,密切警民关系等方面都显示出独特作用。警察(公安)博物馆与同全国博物馆发展态势一样,在公共关系与社会服务方面显现不足。在2012发布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博物馆业此前就处于短板的公共关系与服务部分,又从以前的60%跌至56%,成为得分最低的一级指标。“公共关系与服务”项重点考察的是一家博物馆对社会的影响能力和社会对博物馆的认同程度,而警察(公安)博物馆的公共关系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一、警察( 公安)博物馆公共关系的现状


(一)常态化公共关系的形式单一。警察(公安)博物馆在日常运行中始终如一贯彻执行博物馆公共关系工作目标,努力树立自身形象、争取公众、扩大社会影响。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博物馆起到的文化作用和社会功能变得越来越突出,展览内容越来越丰富,而参观博物馆的民众也从一小部分文化修养很深的专家学者逐渐扩大为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士。在国家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警察(公安)博物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警察(公安)博物馆行业整体现状落后于社会发展,相当一部分警察(公安)博物馆开放方式过于单一、内涵挖掘不够,讲解内容、展示方式陈旧,警察文物和藏品资源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新思路、新观念、新技术的应用极为有限,公关策划高端警察文物展览很少,与国际警察(公安)博物馆界交流渠道更是不多,甚至一些警察(公安)博物馆馆容馆貌和安全设施还较为落后,博物馆的专业人员队伍严重匮乏等。


(二)宣传性公共关系运用不足。警察(公安)博物馆要以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为工具,围绕某个特定主题向公众有意识地传递有关信息,有目的地向有关公众介绍自身,宣传自身,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自我封闭,社会服务不足,展示内容陈旧,展览手段落后单一,一件文物加一张说明牌,宣传性公共关系偏弱,常常使警察(公安)博物馆陷于孤芳自赏的境地。


(三)征询性公共关系意识不强。警察(公安)博物馆在采集社会信息、掌握社会发展趋势,治安管理形势等方面意识不强。警察(公安)博物馆可以通过信息采集、舆论调查、民意测验等工作,加强与公众的双向沟通,使博物馆了解社会舆论、民意警情、消费趋势,为警察(公安)博物馆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背景信息服务,使自身行为尽可能地与国家的总体利益、市场发展趋势、警察文化建设的要求以及警情民意一致;也向公众传播或暗示警察博物馆服务意图,使公众印象更加深刻。


(四)危机公共关系能力明显滞后。当警察(公安)博物馆形象受到损失时,如何着手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做好善后或修正工作以挽回声誉重建形象,这也是一个现代博物馆应该具备的公共关系能力。


二、警察(公安)博物馆公共关系的目标


(一)提高警察(公安)博物馆的知名度。通过公关活动使警察(公安)博物馆在更大范围内被公众所知晓。解决“有人来”的问题,警察博物馆有较好的社会声誉,陈列展览有经常的更替,或有较多临时性展览的推出,人们对警察博物馆的展览和服务有较深刻的良好形象,才会有再次参观博物馆的意愿。


(二)提高警察(公安)博物馆的美誉度。这种美誉度解决的是“愿意留”的问题,让人们在参观警察博物馆的过程中,真正享受到了精神产品,享受到警察文化服务,有愉悦的心情和舒适的感受。


(三)提高警察(公安)博物馆的和谐度。它是对警察(公安)博物馆道德价值的判断,也是警察(公安)博物馆美誉度在目标公众中的延伸,是警察(公安)博物馆在发展运行过程中,获得目标公众态度认可、情感亲和、言语宣传、引为合作的程度,是警察(公安)博物馆从目标公众出发,开展公共关系工作,获得回报的指标。它是解决“满意走”的问题,让来警察博物馆参观者得到收获,得到享受,并流连忘返,成为再次来并带动他人光临的动因。


三、警察(公安)博物馆公共关系的运用


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博物馆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为警察博物馆的发展和公共关系建设指明了方向。警察博物馆要努力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人民群众了解警队、增长知识、愉悦身心的精神家园,警察机关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最大程度地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一)聚热点,巧用全媒体。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因此,警察(公安)博物馆公关中的传播要想扩大影响力,首要任务就是要吸引和满足目标受众,在了解和分析目标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警察(公安)博物馆的特色,发挥优势,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首先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结合各种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播放电视宣传片等方式进行宣传;可以通过通讯、小说、散文游记等文章进行宣传;可以通过举办与参观互动活动进行宣传;可以与旅行社等旅游部门一起积极进行宣传促销;可以与影视拍摄机构联系,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成为影视拍摄基地,加大宣传力度;还要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宣传。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年,全国上下相继开展一系列的纪念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湖北警察史博物馆抓住这个契机,研究出版了《首义警事——辛亥革命中的武汉警察》史实专著,并拍成五集电视纪实片,在中央电视台12套节目中播出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二)融冰点,学会讲故事。走进警察(公安)博物馆有两件东西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值得观众观看的藏品、文物及其保护情况,其次是怎样用展览等方式呈现给观众也就是用什么方式讲述每个藏品背后的故事。一所警察(公安)博物馆在策划任何展览之前,一定要认真吃透展品的时代背景、挖掘展品背后的故事,只有前期研究到位,展示脉络才会更吸引人。目前,警察(公安)博物馆有着丰富的藏品,硬件设施比较优秀,一些警察(公安)博物馆的展品和展厅让人十分羡慕,但是一些博物馆忽略了展品同现代观众之间的联系,没有注重给观众讲故事,营造令人们为之感动的气场。《文史英华》一书早就提出“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简之时义大矣哉”。警察(公安)博物馆不应该是简单的展品陈设,而须建立用展品讲故事的脉络,从而将观众吸引进来,此外,还应该在展品同观众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只有这样,观众才会在这里获得共鸣和感动。警察博物馆展示的东西不需要太多,要坚持以物引事、以事明物的办展方向,通过挖掘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背后的故事,展示每个历史节点的记忆。不应过度依赖解说员的讲解,而是应该通过设计、策划,营造出一个能让观众逐渐入戏的故事,在观看结束后仍有余味留存。做警察(公安)博物馆并不只是在办展览,而是在经营感动、经营惊奇、经营共鸣,并希望观众能够从中有所得。2011年6月1日上午,“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开展,并于7月31日落幕。据台北故宫统计,展出两个月的时间里,已有超过50万人次一睹真迹。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盛事——《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与《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在台合璧展的幕后有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2010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温家宝谈到《富春山居图》一画分存两岸的现状。温家宝深切地说“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发出“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这番话引起两岸文化人士的重视。《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所绘,也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代遭遇火殉,烧成两段,不断辗转,后“剩山图”收藏于浙江博物馆,“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画660年,分开360年,两岸三地传媒文化界的有识之士花费近十年努力终于使这幅分隔两岸60余年的《富春山居图》山水合璧。历史就是这么充满巧合——“生于庚寅年,毁于庚寅年,名于庚寅年。”《富春山居图》于公元1350年庚寅年完成;1650年,明代收藏家吴洪裕临死前将此画焚烧殉葬,是为“毁于庚寅年”;而同样是在庚寅年,《富春山居图》已从一件艺术珍品变成连接海峡两岸的一个文化符号。《富春山居图》背后的故事不足以撩拨起观众去现场观摩的欲望吗?


(三)攻重点,创新促发展。“以古论今”“资警育人”是警察(公安)博物馆公共关系的重点。警察(公安)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要与社会治安管理发展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这就不像过去的博物馆更多是在学问上做研究了。警察(公安)博物馆也应当用自己的方式来关注和介绍警政、法治等方面的情况,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警察博物馆不能够总在象牙塔里呆着,置身于社会现实问题之外,警察博物馆必须更多关注眼前的问题,不断拓宽警察(公安)博物馆的关注面。警察(公安)博物馆应该在学术研究和老百姓之间牵线搭桥。警察(公安)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面临一些挑战。因为,有些展览表现出来的是从公安机关管理层面考虑的问题,是自上而下的,而我们现在需要自下而上的、从警察和老百姓体验到的和百姓自己有迫切要求的地方入手的展览,要把博物馆的研究成果和观众的要求结合在一块儿做展览或交流。警察博物馆是跟近现代社会同步发展起来的,是现代社会在文化、社会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一个非常基础的机构。只要现代社会还存在,警察博物馆也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上海公安博物馆以创新的常态积极融入上海文博大系统、大运作、大循环,近几年来,该馆从展陈内容、展陈形式以及展柜改造和灯光设置,每年都有15%左右的调整幅度,改变老面孔,吸引回头客;上海公安博物馆认真筹划,整体布局,先后推出了《陈卫国、肖玉泉英雄事迹展》、《上海政法30年》、《上海公安世博安保纪实展》等重点主题展览,同时,内外联动,主动溶入区域文化建设,举办了《掌中乾坤——大铜章精品艺术展》、《圣火之光——奥运体育珍品展》、《草原精粹——内蒙古博物馆院馆藏精品展》等大型主题展,吸到了社会各方面高精尖的展品,实现了与社会各界的成功合作,提升了警察(公安)博物馆的影响力。


(四)克难点,雅俗共鉴赏。警察(公安)博物馆是高雅艺术形式,是一种人文关怀。警察博物馆建设的成功与否,陈列展览取得怎样的效果,关键要看观众的反映:如果观众想来看,看得懂,有兴趣,回头看,作宣传,那么就是最大的肯定。警察(公安)博物馆要兼顾多数观众的需要,不能只顾专业性。同时,又不能缺少品味、一味媚俗,即要做到雅俗共赏。在设计和布置陈列展览时,我们还要贯彻便利观众的原则。在展厅的环境营造上,要有观众休息的场所和设施,要方便观众购买警察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并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建立一种互动、共创参观过程的机制,满足观众的参与感。所有这一切,目的在于给警察博物馆观众以尽量多的人文关怀。现在,在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工作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考虑了观众“便捷”的需求会冲淡展览艺术的“高雅”,这是极其错误的。警察机关一座新馆建成以后,观众来看的不只是你的建筑,更重要的还是你的展览。只有展览吸引人,环境留得住人,故事吸引人才是成功的。如今的博物馆已经从收藏保管、学术研究、教育普及三大功能向休闲娱乐功能延伸,寓教于乐正成为博物馆的发展主流。这些年来,上海公安博物馆做了有益的尝试,他们先建成了集消防知识、安全防范为一体的《消防模拟演练馆》;建成了集集训精度和快速反应为一体的《情景互动射击馆》。这些充满趣味性的参与互动项目,不仅蕴含着大量的警察元素,同时还得到了观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赞誉。


(五)借支点,互利谋共赢。要尽可能多地吸引人们走进警察(公安)博物馆,博物馆只有在有人参观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宣传教育的作用。如何吸引人们走进警察(公安)博物馆呢?首先作为警察(公安)博物馆自身要坚持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有更好更丰富更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必须有更好更优美更舒适的文化环境;必须有更好更体贴更温馨的文化服务;必须有更好更有效更有力的评价激励机制。要确保持续地吸引公众,就要强化管理提升服务。其次要走合作共赢的道路,巧借“四个支点”。一是巧借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支点,与其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组织参观,以活动的“点”带动日常社会教育的“面”,从公众需求出发,不断改进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扩大对观众影响力;同时,搞好警察博物馆之间以及与国内外其它博物馆馆际之间的交流合作,要善于策划展览的整合与交流,每年警察博物馆可拿出各自的内展外展方案,采用多个博物馆合作模式,组合多个主题展览,在国内外巡回展览,资源共享,利益均沾,互利双赢,共享繁荣。二是巧借志愿者的支点,把爱好文物,关心博物馆事业的有识之士组织起来发展成为志愿者,通过他们开展一些有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工作,以此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同时也给志愿者一个长见识、回馈社会的机会;三是巧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阵地支点,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使博物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根据行业特点,组织馆内专家或馆外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到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作专题报告、讲座,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赢得赞誉;四是巧借媒体这个支点,如今是个资讯的年代,好酒也怕巷子深,因此,警察博物馆要善于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力量,建立警察博物馆网站,及时发布博物馆动态信息,进行文博知识解读,警察文化宣传,法律知识普及,让博物馆更深刻贴近公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让社会公众通过对警察博物馆的了解,进而转化为对警察工作了解、同情和支持。





- END -



作者 I 曹礼海
文章来源 I 《警史钩沉》2013年第2辑《警察(公安)博物馆与公共关系》
编辑 I 可乐
版权来源内部期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条:哥特式霍伯钉保险柜

下一条:贝卡利亚建警思想